“全球化”概念首倡者:我为什么从79岁开始学中文_ITA国际汉语教师协会
相关栏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全球化”概念首倡者:我为什么从79岁开始学中文

2017-10-13 17:01:00   来源:ITA国际汉语教师协会   评论:0 点击:
“全球化”概念首倡者阿尔布劳:我为什么从79岁开始学中文。硬朗矍铄,思维敏捷,对聊两个半小时毫无疲态,凭记忆在三面“书墙”中迅速找到想要的书籍、照片和资料……马丁·阿尔布劳完全不像八十岁的老人。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阿尔布劳,因倡议和研究全球化理论而享誉国际。如今,在他的案头,总是摆着一本英文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他正在为这本书准备一篇文章,下个月去德国开会时发表。每星期,他还坚持搭乘轻轨到伦敦市区的孔子学院上一次汉语课。

  阿尔布劳喜爱中国古诗,多次访华,了解中国国情。他尤其认为,对西方而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认识和理解中国政策的一把钥匙。

  学中文,从79岁开始

  在国际学术界,阿尔布劳的名字往往与“全球化”概念画上等号。他是最早提出“全球化”的三位学者之一,上世纪90年代就以《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一书奠定了在全球化研究领域的先锋地位。

  他曾任英国社会学会主席,是社会学权威刊物《国际社会学》的创刊人和前主编。荣退后,阿尔布劳从未停止学术研究,依然笔耕不辍,并为英国社会科学院下属“全球中国研究院”义务工作。今年7月,他赴华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下月,他又要前往德国开会。

  “不断学习,才能使人保持思维活跃。”访谈中,他多次向记者强调。去年,79岁的时候,他开始学中文,每周一次的中文课堂,已经坚持一年。他的书房放着厚厚一摞汉语教程。随手翻开一本,上面有他用铅笔记录的听课笔记。

  阿尔布劳说,他从小对中国怀有“莫名的兴趣”。18岁时,还是高中生的他课余写过一篇几十页的长文,题目就叫《中国历史》。但兴趣归兴趣,他却迟迟没有想过要学中文。

  “现在一周一次课太少了。我还只会用中文说‘我叫马丁,我是教授’,”他感叹,“没能更早学中文,是我这辈子一大遗憾。”

  在阿尔布劳看来,汉语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代表着另一种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如果我从18岁就开始学习,那将成为我人生一笔巨大财富”。

  来中国,读懂中国特色

  从剑桥大学获得社会学博士学位后,阿尔布劳先后受聘到雷丁大学和加的夫大学工作。在加的夫大学人口研究中心工作期间,1987年,他受中方邀请首次来华。此行,他旨在对当时中国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展开社会学调查。

  首次中国之行,阿尔布劳去了北京、南京、杭州以及江浙一带的几个村庄。当时,一些带有“中国特色”的经历让他切身体会到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但这并未妨碍他公正、客观地观察和理解中国。

  这次田野调查后,阿尔布劳认识到,当时西方一些人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看法有失公允。在递交给加的夫大学的访华报告中,他写道:“中国的生育政策源自中国独特的国情,这是理解这个政策的基础……不能脱离中国特色来加以评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理解这一政策最有用的钥匙。”

  阿尔布劳对中国的理解和友好,也体现出他在学术研究中倡导的“实用普遍主义”准则。他认为,在全球化时代,各个文化主体之间仅靠语言来互相理解远远不够。持不同价值准则体系的主体应该学会求同存异,互相尊重与合作。

  阿尔布劳认为,自己的这一准则与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所倡导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非常一致。

  从1987年至今,阿尔布劳访问中国近10次。2012年以来,他以客座教授身份每年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开班讲授全球化。每次从中国返回英国,他都会带回一些纪念品。他的家中陈设着清代陶瓷罐、花鸟水墨画等,书架上好几层中国书籍:《菜根谭》《京华烟云》《中国城镇化》……

  阿尔布劳向记者自谦:“我不是研究中国的专家,我只是中国的好朋友。”

相关热词搜索:首倡者 中文 概念
下一篇:最后一页

首页  |  协会简介  |  资格考试  |  新闻资讯  |  海外招聘  |  出国留学  |  就业案例  |  常见问答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正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371-55626489  联系人:陈老师
联系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37号银丰商务大厦A座508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