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明光好像万灯在天上,叫我们一起出来玩耍。”来自马来西亚的王凤楼17日在郑州把一首马来西亚童谣改编成汉语,一边拍着手掌,一边用带有马来西亚语口音的汉语唱着。
“祖姑母在香港,准备今年春节就去看她。”王凤楼腼腆地笑着。作为家族第四代马来西亚华侨,他出生在马来西亚槟城上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曾祖父30岁那年离开家乡河南洛阳到马来西亚工作,从此便扎下了根。8个月前,大学本科毕业的王凤楼来到郑州市幼儿师范学校汉语班学习,“这是我第一次出国,也是第一次踏足中国的土地。”
“你看!这就是汉语班同学送我的生日礼物!”刚过完25岁生日的王凤楼,很高兴地向笔者展示汉语班同学亲自做给他的岳阳楼模型。
在郑州,有部分学校开办汉语教育。郑州市幼儿师范学校汉语教育办公室主任邱文介绍,以该校为例,从2004年开始至目前,已培养来自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和菲律宾等国家学员逾360人,部分毕业生已成长为海外汉语骨干教师。
王凤楼说,从爷爷那代开始,就很少有华人家庭讲汉语,汉语学校发展得也不完善。从小父母不会向他刻意地去描述中国的形象,但是会把中华文化及习俗融入他们的生活。“虽然我们家用马来西亚语交流,但我会说普通话,因为我喜欢中国的文化,我的梦想是来中国。”
“我从小就爱上了汉字,总是在墙上练习书法,还画关羽画像,妈妈发现了就会骂我。”王凤楼笑道,爷爷会教他写书法,讲岳飞故事,他自己还会制作皮影来演绎马来西亚的寓言故事。从那时起,他便对中国文化痴迷。
“小学的时候,妈妈知道我喜欢汉字,专门花钱请了一个汉语老师做家教。”不过因为价格昂贵,学了两年就结束了。后来,王凤楼找汉语资料开始自学汉字。
“妈妈说,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便是带他去学汉语。”去年6月底,母亲问他要不要来中国学汉语。他考虑了一下,就辞去当时在马来西亚教育机构的工作,跟随一个汉语教师来到郑州。“郑州有一条非常漂亮的黄河,现代建筑很多。”这是他到达郑州学习后写的第一篇日记,字迹工整,汉字的一撇一捺写得很认真。
王凤楼从书包里掏出一本注有汉语拼音的《西游记》,上面细致地做了一些笔记。把整本《西游记》读懂,是他近期的计划。“当时我买这本书的时候,被书店店员笑话,说我都那么大的人了,还看注有拼音的书。”为了看懂更多的汉字,王凤楼把不懂的字收集起来,通过查字典归纳,一个个记下来。
“现在我还会唱《最炫民族风》和东北二人转,下周我还要表演呢!”
“中国越来越强大了,很多马来西亚人都希望学汉语。”王凤楼说,他回马来西亚后除当一名小学汉语教师外,还想把《西游记》、《红楼梦》里面的故事翻译成马来语,表演给当地人和华人看,“也算是完成我的心愿,传扬中汉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