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来,两国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一批批埃及赴华留学生无疑是中埃友好的直接见证者,他们用亲身经历,诉说着连绵不断的中国情缘。
“汉语在埃及流行让我感到幸福”
“那时学习汉语的人凤毛麟角,父母也不太赞成,但我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今年57岁的大学教师拉杰卜对记者说。
拉杰卜1984年毕业于埃及艾因沙姆斯大学中文系,此后留校任教30余年。“上世纪80年代,埃及学汉语的人很少,全国仅艾因沙姆斯大学有中文系,一个年级仅十几名学生。但今天看来,我们作出的选择很有预见性,”两鬓斑白的拉杰卜颇感自豪地说。
拉杰卜告诉记者,在高中历史课上第一次听说中华文明,便开始对遥远的中国产生好奇心。“那时没有电视、网络,了解中国的途径只有一些被译成阿文的书籍”。
“发展快、变化大”是拉杰卜对中国最深刻的印象。他3次到中国学习,每次都能感受到中国迈着坚实的步伐前行。
“我第一次到北京是1986年,那时北京还没什么高楼,晚上街上人很少,几乎没什么夜生活,”他回忆道,“但2003年我到北京时,变化简直翻天覆地,高楼多得数不清,晚上彩灯五光十色,人群熙熙攘攘。”
拉杰卜说,随着中国国力的蒸蒸日上,“汉语热”在埃及也不断升温,目前埃及有5所大学开设中文系,每年都在扩大招生规模。
“如今汉语在埃及如此流行是最让我感到幸福的事,”他说,他为能亲身参与埃中文化交流而感到自豪,“相信中国会更加强盛,埃中友谊也定能绽放出更加灿烂的花朵”。
“只有学好汉语,才能抢占先机”
今年38岁的阿拉丁2001年从艾因沙姆斯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一直在开罗一家外贸公司任职。他曾两度赴中国短期学习,到过北京、上海、广州等很多城市。
“多样性是中国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阿拉丁对记者说,“中国各地在气候、风俗、饮食等许多方面都各有特点,这是埃及不具备的。以饮食为例,粤菜清淡,川菜麻辣,上海菜偏甜,各种口味的人都能在中餐里找到自己喜欢的菜肴”。
阿拉丁说,自己1997年选择学习中文时,就预料到中国将给世界带来巨大影响,只有学好汉语,才能抢占先机。
初学汉语时,阿拉丁曾遇到巨大困难。汉语的四个声调让他难以分辨,汉字的书写更是令他挠头,他一度想过放弃,但老师的鼓励使他坚定了信心。
“到大学毕业时,中文班原有的60多人仅剩不到30人,我很自豪能成为这些坚持下来的学生之一,”阿拉丁说。
在中国学习期间,阿拉丁结交了很多中国朋友,“讲义气,愿意为朋友做出牺牲”是他对中国人的普遍印象。
阿拉丁并不满足于目前的职业,他的最终理想是成为一名中文教师。为此,他在工作之余挤时间复习中文,争取再度赴中国攻读硕士学位,回埃及后进入大学任教,为培养更多汉语人才贡献一份力量。
“做埃中文化交流的使者”
“龙是中国的象征,所以我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叫青龙。”在一家中资企业任职的24岁埃及小伙伊斯兰兴高采烈地对记者说。
与许多埃及人一样,伊斯兰最初认识中国是从功夫电影开始的。电影中精彩绝伦的武术动作深深吸引了他,他开始主动了解中国文化,逐渐成为了“中国迷”。
4年前在填报大学志愿时,他毅然选择了艾因沙姆斯大学中文系,从此踏上了追逐梦想的旅程。由于成绩优异,2012年,他赴位于湖北省的中南民族大学学习一年。
伊斯兰告诉记者,他还去过贵州、厦门和北京,最喜欢的是贵州黄果树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丽景观令他深深震撼,“这是我迄今见过的最美的自然景观”。此外,北京的故宫、颐和园、长城等名胜古迹也令他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中国人的热情和乐于助人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告诉记者,一次他在打球时不慎跌倒,造成小臂骨折,几名素不相识的中国学生把他送到医院,垫付了挂号费,并一直守候到晚上手术结束,这令他非常感动。
伊斯兰说,中国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令人钦佩,中国有太多值得埃及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将来我有了孩子,还要让他学习汉语,继续做埃中文化交流的使者”。
联系电话: 400-626-4893
联系人:陈老师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经三路农业路银丰商务A座508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