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_ITA国际汉语教师协会
相关栏目: 首页 > 中国文化 > 自然景观 > 正文

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

2014-06-18 15:52:01   来源:   评论:0 点击:
林间的轻雾,在消弭间将一幅神奇画面展露在我们眼前,这便是福建省的和仁村。如今村里大部分农民仍居住在土楼这种群居的民宅里,而他们每日的工作,便是到周边各个山谷的梯田上去种植庄稼家人的民宅,最奇特之处在于其简单性:圆形的,用泥土建造的房屋。然而光靠这一点,这种建筑也很容易流于平庸,如果不是其外部简单的设计与其内部繁复的构造形成鲜明对比的话。再加上大部分的圆形土楼都可以追溯到特定的古老朝代。 
福建的圆形土楼 
  比如启庆楼,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老旧的墙面上早已都是泥土的褶皱,吸引燕子们纷纷飞来衔泥或筑巢。再比如建造于300年前的承启楼,在其全盛时期,曾经每天接待700名参观者。土楼,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泥土建成的楼房,在福建省内,土楼的数量尤其多,因这里居住着约500万客家人。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福建省内的客家土楼列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此举不亚春雷,将众人目光聚集到了这个地区,一时好奇者云集于此。为此,当地政府特地将某些土楼推出来当景点,并通过一些方式,来引导和限制众多游客:小侧门、乘坐电动车游览以及各小店铺里的玩意儿等等。当然,这些游客大多是中国人。而如果你离开他们遵循的旅游路线,你会发现另一番隐秘的天地:在这些圆土楼的暗影之下,人们总是种植着圆白菜、烟草或茶叶,总之这是一个大型菜圃。 
  衍香楼是一座大宅,当你来到这个圆形土楼的脚下时,会发现前面横亘着一条欢快的小溪流。而且这是一条涨潮中的小溪,在这个美丽的春天早晨,前夜刚拍打着山中树叶的春雨,从四面八方汇涌过来了,水花带着客家人土地特有的颜色:橙黄色。河岸绵延至田间地头的浅滩上,小石头们也被冲刷得一干二净。然而小溪的涨水丝毫阻挡不了众的年轻姑娘,尽管溪水已没过了脚踝,她们仍勇敢地趟过了水流,朝一片竹林走去。密密麻麻的竹子长成了一个天然的绿色屏幕,叶子闪烁着雨珠的光芒。她们在这片竹子的绿幕前停下,在地上插上几根蜡烛,取出一个碟子,在上面摆上三个苹果、一块猪肉和几块米糕,点上几根香,然后燃上几串鞭炮。在她们眼里,这片滴着雨水的树林象征着被遗忘的亡灵,理应得到这样的祭拜。自觉圆满完成任务后,年轻姑娘们原路返回,却没有收回地上的贡品。在清明节这个悼念祖先的日子里,客家的女人们便是如此这般地完成了“扫墓”。  
  客家人是一个迁徒的民族,因此他们特别注重对亡者的追忆。这个起源于中国北部地区的种族,在历史上曾经历了三次大清除。直到唐朝末年,即公元4世纪,他们才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扎根定居,与台湾隔海相望。但几个世纪的变迁,也未能抹去他们对于流浪的记忆。因此就像所有没有土地的民族一样,客家人非常珍惜他们的田园。他们开荒种植,将自己的家园变成了花园,某种类似于法国风格相通的园林。只不过在这里法式的黄杨木林荫小道变成了茶树灌木丛。而远处的山上,众多巨人一般的竹子长成了竹林,从大山的两侧跳入人们的眼帘,竹叶在风中轻轻摇摆。几条小溪流如同喷泉一般,从树丛里蹿出来,溪水上方仍飘浮着柚子树的清甜之香。 
  客家人开垦出来的梯田,实际上只占用了各个山谷很小的一块偏远角落。因为带有石头砌成的矮墙,这些梯田特别像罗马的圆形剧场,仿佛被几个巨大的珍珠灰花岗石柱子托起一般。也正是在这里,客家人埋葬着他们的祖先。当清明节到来之际,鞭炮炸响之后留下的红炮衣,给梯田染上了红晕。几道陡峭的砌石山梯,一直延伸到山顶的突起之处,通向山头上的寺庙。在某个寺庙的暗室内,菩萨佛像也许正对着在房梁间筑巢的鸟儿们微笑。春雨毫不吝啬地浇洒着这个乡野间的天堂。而当春雨停下时,几道舌状轻雾便会从山谷深处腾升起来。与此同时山上的雨水汇聚成流,纷纷朝山下奔去,那欢快的声音甚至盖过了鸟儿们的叫声。 
  就像所有从事园林工作的人一样,客家人也是信奉神秘主义的人群。他们所居住的房子,就是他们对宇宙天体的理解和想象的表现。按照风水学的基本原理,他们的房屋总是背靠着一座小山,唯一的进出大门总是朝向一条小河。圆圈是天空的象征,因此大部分房子是圆形的。然而考虑到格局上的和谐,在这些圆形土楼周围,人们往往会发现一座方形建筑,而方形是大地的符号。这些令人肃然起敬的古老建筑,实际上是被构思成了一个个小宇宙。而当你站到一座土楼的中央时,你会感觉到了另外一个地方,身处另外一个世界的中央。土楼里也像一个小村庄,最底层完全被厨房所占领。阳台上、楼梯间、满是挂着待晾干的衣物。即使是安放着菩萨佛像的祠堂,通常也用来存放大人们的摩托车和小孩子们的小推车。此时农民们正离家走向田野,一群长着棕红羽毛肉肥肉肥的家鸡,在他们脚间跑来跑去。而当夜幕降临时,悬挂在屋梁间的电灯就开始被点亮了。  
  “这些古老的房屋,对年轻一代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了。”苏恒瑞遗憾地说道。他是一位退休的老公务员,衍香楼楼主。这座了不起的住宅始建于170年前。在其最盛时期,这里曾居住了200个人,全都是同一个祖宗的后代。这位祖宗名叫苏国华,如今他的画像仍挂在院子里的某一面墙上。2001年1月份,这座土楼被登记为“省重点保护文物”。如今这座古建筑仍然保存完好,而且充满生活气息,你可以看到屋顶上几个烟囱仍在冒烟,院子里飘着饭菜的香味。但实际居住在这里的只有7个人。大批农民外出打工,造成了乡间田野的空荡。即使不是为了在大城市里找一份工作,年轻一辈也不愿意生活在这些古老的大宅子中,毕竟数代同堂的生活有着各种各样的不便,而且现代家具用品是很少的。苏恒瑞倒有个儿子住在村子里,但令他感到遗憾的是,这儿子住在一个“西方化”的房子里—一个可怕的方形的水泥屋子。如果将来有一天,住在这房子里面的人全都老死了,那么将会怎么样呢?还好,在它变成真正的古董之前,我们还有大把时间前去参观,和那里的住民们共享几杯绿茶。
相关热词搜索:土楼 世界遗产

首页  |  协会简介  |  资格考试  |  新闻资讯  |  海外招聘  |  出国留学  |  就业案例  |  常见问答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正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626-4893 联系人:陈老师
联系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37号银丰商务大厦A座508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