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迷妹”爱上梅长苏 掀起新一轮“汉语热” _ITA国际汉语教师协会
相关栏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韩国“迷妹”爱上梅长苏 掀起新一轮“汉语热”

2016-08-25 17:57:00   来源:ITA国际汉语教师协会   评论:0 点击:
     第22届上海电视节闭幕暨白玉兰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胡歌携《琅琊榜》剧组亮相闭幕式红毯。中新社记者 张亨伟 摄     中国电视剧《伪装者》登陆韩国中华TV不久,便超越《行尸走肉》等英美剧,成为韩国最大门户网站之一daum每日国外电视剧搜索排名第一位。    除却周边漫画、布偶和各色展览,更有旅行社发布伪装者主题游路线——4天3夜的时间,从演员胡歌所开的明星餐厅Fount Restaurant,到上海松江、嘉兴的外景地以及上海影视乐园,重走伪装者之路。    随着《琅琊榜》《伪装者》《花千骨》《甄嬛传》等一系列中国热播剧登陆韩国并备受追捧,以影视剧为代表的中国文娱产品在韩国逐渐人气攀升。    成为像包青天一样的法官     这并不是“汉风”于韩国初乍起。    对于年过半百的韩国OhmyNews新闻网文娱部高级记者金大伍而言,这样的火热唤醒了一段记忆。作为韩国第一代文娱记者,他对20年前《包青天》的火爆记忆犹新。    1995年,KBS-2TV(韩国广播公司)将中国电视剧《包青天》引入韩国。每到周五,韩国人纷纷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此剧。据当时的官方统计,收视率高达43.4%。    如今,许多上了年纪的韩国人仍对《包青天》主题曲中的“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耳熟能详。    彼时的韩国,电视剧以备受家庭主妇喜爱的“肥皂剧”为主,加之韩国三大电视台垄断广电资源,韩国民众很难看到不同的电视剧。    《包青天》的横空出世,胜在故事情节精彩。“紧凑、充满悬疑感,对于社会不公的贤明判决,外加演员们的英气风范,不仅迷住了韩国女性,也迷住了韩国男性。”金大伍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一时间,成为一个像包青天一样的法官,变成了许多韩国儿童的梦想。金大伍笑称,“我也是把‘展昭’当作偶像的众多韩国男士之一。”时至今日,他仍难掩那份憧憬。    1995年6月9日,韩国《中央日报》报道:“《包青天》自引进韩国以后,已经获得一个月连续收视率第1名的较好成绩。这不仅使引进该剧的KBS电视台负责人始料未及、惊叹不已,更使三位主演在韩国获得巨大欢迎,并专门安排赴韩活动。”    中国文化产品一度消失    上世纪90年代末,韩国政府提出“文化兴国”战略,加大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对外通过“影视振兴委员会”“文化产业振兴院”等多个机构帮助韩国文化走向世界;对内扶持“韩流”产业,对境外影视剧进行一定限制。    最典型的便是“国产影片义务上映”(Screen Quota)制度即电影配额制。韩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的影视产业,规定所有院线每年须上映146天以上的本土电影,全国电视台也要播放一定时数的本国影视作品。该制度最早出现于1966年,1995年“电影振兴法”正式颁布,国产影片义务上映制度正式以成文法的形式出现,并持续至今。    对于制度本身,韩国内部亦争论不休。“如今的Screen Quota制度无法满足韩国影视市场的多样化需求。”韩国高丽大学传媒学院教授金成俊(音译)对《瞭望东方周刊》分析,“境外影视作品相对于韩国本土作品的优势,归结起来就是资金的优势。而韩国国内影视作品目前的发展模式也是大多由大型财阀牵头。”    例如,“韩国CJ E&M和乐天影视就是韩国最大的两家影视公司,而这两家影视公司又掌握了韩国近八成的院线,因此许多小型公司制作的作品以及境外作品无缘与韩国观众见面,与现有的处境不无关联。”他说。    “这个制度已经是弊远大于利。”他直言。    受这一制度影响,中国的文化产品一度在韩国消失殆尽。另一方面原因是,1990年代末期开始,大中华圈以影视为首的文化产业总体衰退。曾叱咤风云的港台剧均面临不同的问题,而大陆当时的制作水平、经验还无法与韩国等发展较快的国家相抗衡。    “梅长苏”火了    2015年中国热播剧《琅琊榜》中,梅长苏目光真挚笃定,道:“我想选你,靖王殿下。”    这句台词一度为韩国网民津津乐道。该剧以中文原声、韩文字幕形式在韩国电视台播放,一经播出便引发观剧热潮,收视率创中华TV创始以来最高纪录。    中华TV创办于2004年,是韩国最大的文化传媒企业之一CJ娱乐创办的全韩第一家聚焦中国文化的电视频道。其创办人、现韩中媒体研究所所长赵在九认为,中华TV是扩大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希望韩国民众能够正确认识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各个方面。”    “了解中国就意味着开启未来。”赵在九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赵在九认为,以古装剧为代表的“中剧”在韩国人气不断上升是不争的事实。中华文明底蕴深厚,将给予创作者极为丰富瑰丽的故事背景与情感源泉,加之演员们精湛的演技、精致的画面呈现,使喜爱“中剧”的韩国观众不断增加。并且,“中剧”在其他周边国家也拥有了稳定的收视群体。    据韩国媒体报道,2015年12月《琅琊榜》热播时,排名韩国网民网络购买单第7。韩剧每年产量不小,本土电视剧市场竞争激烈,想要跻身前十很不容易,更何况是一部外国电视剧。    胡歌成为很多韩国女性眼中的“男神”。他在上海电视节荣获白玉兰奖后,韩国门户网站NAVER上,网民在新闻下纷纷留言为自己的“男神”获奖祝福。    对于韩国女孩徐恩智(化名)这样的新一代而言,虽然此前听长辈说中国电视剧曾经在韩国很有影响力,但“那毕竟是过去了”。    她迷恋上《琅琊榜》和胡歌的过程——也是绝大多数韩国民众接受中国电视剧的过程,是通过社交网络了解到这部电视剧,并通过网络渠道观看。这也是当下韩国观众看剧方式的变化——从电视端向网络端转移,无疑也给了在韩国主流电视频道难以播出的中国电视剧一个新机会。    剧情的跌宕起伏让她备感着迷。除此之外,“胡歌身上的阳刚气息,也是在很多韩国偶像明星身上看不到的。”    作为胡歌的狂热粉丝,她热衷于向周围的朋友推荐自己的偶像,甚至在这部剧的影响下,最终在学业上选择主攻中韩影视合作,梦想是“能够制作一部融合中韩文化精髓的电视剧,受到两国民众的欢迎”。    《琅琊榜》电视剧的热播自然也带动了其周边产品的热卖,包括原著小说。据韩国媒体报道,《琅琊榜》原著小说的翻译权成为韩国出版行业的“兵家必争之地”。    此前,《花千骨》在韩国热播之时,韩国网上也出现了《花千骨》小说的连载——出自网友自发翻译。众多网民纷纷跟帖对翻译“大神”表达热烈感谢、爱意,每日急不可耐地追帖。    同样,因为收视率高,《伪装者》原著小说也将在韩国出版。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位于韩国首尔的教保文库书店发现,书店方已经专门开辟了专柜,以销售在韩国获得一定反响的中国电视剧原著小说。    仍存在巨大“赤字”    除了中国电视剧在韩国受到关注,许多中国制作人也开始尝试将中国电视剧翻拍成韩国版。有消息称,《步步惊心》等韩国人比较容易接受的古装剧,以及《命中注定我爱你》等现代剧,已开始试水中韩合作。    “据我们所知,现阶段韩国并非仅仅在引进中剧的版权,更是希望通过与中国进行合作,共同合作拍摄具有韩国色彩的中剧。”赵在九说。    “虽然我们承认中韩电视剧合作还在试水阶段,但是毕竟中韩地缘相近,同处东亚文化圈,在文化理解上有很多共通性。这种情况下,中国电视剧中所贩卖的概念,韩国观众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他说。    然而,不得不提的是,中国文化在韩国的传播仍然以传统文化为主,只有少数中国当代影视、文学作品能引起关注。目前韩国民众对于中国多数的婆媳剧、言情剧、都市行业剧兴趣并不大。    影视剧的飞速发展,日渐培养了韩国观众对文化多样性的高需求和剧作质量的高要求,剧情跌宕、矛盾激化、情感真挚——这些基本诉求对外来影视作品提出了更深一步的筛选要求。    进一步而言,韩国本土电视剧天然具有“接地气”优势,紧贴本土的社会潮流,更容易紧紧抓住韩国观众的心。    而对于中国当代文化,有评论认为,中国还需要创建自己的具有包容性和普遍意义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体系,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获得认同、理解和共识。    曾多年从事中国电影海外推广业务的周铁东有此感叹——“较强的文化接触意愿是影响文化认知的前提,但事实上,中国文化在海外的消费需求不高,要提高中国文化的海外认知度,就必须在文化传播诉求和消费需求上建立联结。”    虽然目前来讲,中国对韩文化交流仍存在巨大“赤字”——“汉风”在韩国产生的影响远远低于作为大众文化的“韩流”在中国的影响力,但“汉风”的吹起,的确为中韩文化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一起学习汉语,吃遍中国美食”    荧屏上的中国故事只是起点。更有趣的是,韩国“迷妹”们对一些中国明星的追捧,促使大多数没有中文基础、希望与来自中国的明星近距离接触的韩国粉丝们,索性学习起了中文。    站在首尔街头不难发现,到处都有学习汉语的培训广告。在众多琳琅满目的知名明星代言的汉语培训机构广告中,张玉安的名字并不陌生。    在节目《非首脑会谈》中,张玉安担任中国代表,与其他国家的代表一起讨论热点话题,并宣传本国文化。“我是通过看《非首脑会谈》节目认识张玉安的,喜欢上他虽然也有外表的因素,更主要的是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国人对本国文化的自豪。”韩国延世大学中文系学生赵美静对《瞭望东方周刊》回忆。    她说:“当我了解到张出身于位于中国北方的辽宁鞍山以后,开始对中国南北之间的发音差异和文化差异有了浓厚的兴趣。毕竟,中国是我们研究很长时间也很难用一句话概括的——复杂而多元的国家。”    在位于首尔钟路的PAGODA语言学院(该机构提供八国语言的教学,包括中文、英文、日文等)门前,本刊记者看到了巨大的张玉安头像,配上的标语是“和纯正中国发音的张玉安,一起学习汉语,吃遍中国美食”。    李炫雅(化名)是PAGODA语言学院的一名客户经理,她向本刊记者侃侃而谈其新推出的汉语培训教程,而张玉安正是这家语言学院引进的“王牌讲师”,在刚刚过去的“公开课”中,200个名额曾在几小时内销售一空。    与此同时,据国家汉办统计,韩国国内应考HSK(汉语水平考试)的考生,正在以每年近20%的速度上涨,成为除中国大陆外考生最多的地区。    韩国名门高等学府高丽大学开设的《中国现代文化研究》课程同样火爆。该课程邀请曾在中国“BAT”文化部门工作的人士,为韩国学生讲述韩国内容与中国文化产业的结合。    在长达1小时的演讲中,学生们毫无倦意地听着讲述者的描述,并进行提问。提问的内容从《太阳的后裔》为何火遍中国、是否见过中国的某明星这类小问题,到中韩文化相结合的优势这类庞大问题,内容广泛。    该课程执教者李浩贤(音译)向《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表示:“原本这只是针对中国的一些文化现象进行学术探讨的课程,因为很多学生向我反映对中韩文化合作感兴趣,因此才决定邀请行业人士,为学生们进行解答。”

    第22届上海电视节闭幕暨白玉兰颁奖典礼在上海举行。胡歌携《琅琊榜》剧组亮相闭幕式

  中国电视剧《伪装者》登陆韩国中华TV不久,便超越《行尸走肉》等英美剧,成为韩国最大门户网站之一daum每日国外电视剧搜索排名第一位。

  除却周边漫画、布偶和各色展览,更有旅行社发布伪装者主题游路线——4天3夜的时间,从演员胡歌所开的明星餐厅Fount Restaurant,到上海松江、嘉兴的外景地以及上海影视乐园,重走伪装者之路。

  随着《琅琊榜》《伪装者》《花千骨》《甄嬛传》等一系列中国热播剧登陆韩国并备受追捧,以影视剧为代表的中国文娱产品在韩国逐渐人气攀升。

  成为像包青天一样的法官

  这并不是“汉风”于韩国初乍起。

  对于年过半百的韩国OhmyNews新闻网文娱部高级记者金大伍而言,这样的火热唤醒了一段记忆。作为韩国第一代文娱记者,他对20年前《包青天》的火爆记忆犹新。

  1995年,KBS-2TV(韩国广播公司)将中国电视剧《包青天》引入韩国。每到周五,韩国人纷纷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此剧。据当时的官方统计,收视率高达43.4%。

  如今,许多上了年纪的韩国人仍对《包青天》主题曲中的“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耳熟能详。

  彼时的韩国,电视剧以备受家庭主妇喜爱的“肥皂剧”为主,加之韩国三大电视台垄断广电资源,韩国民众很难看到不同的电视剧。

  《包青天》的横空出世,胜在故事情节精彩。“紧凑、充满悬疑感,对于社会不公的贤明判决,外加演员们的英气风范,不仅迷住了韩国女性,也迷住了韩国男性。”金大伍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一时间,成为一个像包青天一样的法官,变成了许多韩国儿童的梦想。金大伍笑称,“我也是把‘展昭’当作偶像的众多韩国男士之一。”时至今日,他仍难掩那份憧憬。

  1995年6月9日,韩国《中央日报》报道:“《包青天》自引进韩国以后,已经获得一个月连续收视率第1名的较好成绩。这不仅使引进该剧的KBS电视台负责人始料未及、惊叹不已,更使三位主演在韩国获得巨大欢迎,并专门安排赴韩活动。”

  中国文化产品一度消失

  上世纪90年代末,韩国政府提出“文化兴国”战略,加大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对外通过“影视振兴委员会”“文化产业振兴院”等多个机构帮助韩国文化走向世界;对内扶持“韩流”产业,对境外影视剧进行一定限制。

  最典型的便是“国产影片义务上映”(Screen Quota)制度即电影配额制。韩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的影视产业,规定所有院线每年须上映146天以上的本土电影,全国电视台也要播放一定时数的本国影视作品。该制度最早出现于1966年,1995年“电影振兴法”正式颁布,国产影片义务上映制度正式以成文法的形式出现,并持续至今。

  对于制度本身,韩国内部亦争论不休。“如今的Screen Quota制度无法满足韩国影视市场的多样化需求。”韩国高丽大学传媒学院教授金成俊(音译)对《瞭望东方周刊》分析,“境外影视作品相对于韩国本土作品的优势,归结起来就是资金的优势。而韩国国内影视作品目前的发展模式也是大多由大型财阀牵头。”

  例如,“韩国CJ E&M和乐天影视就是韩国最大的两家影视公司,而这两家影视公司又掌握了韩国近八成的院线,因此许多小型公司制作的作品以及境外作品无缘与韩国观众见面,与现有的处境不无关联。”他说。

  “这个制度已经是弊远大于利。”他直言。

  受这一制度影响,中国的文化产品一度在韩国消失殆尽。另一方面原因是,1990年代末期开始,大中华圈以影视为首的文化产业总体衰退。曾叱咤风云的港台剧均面临不同的问题,而大陆当时的制作水平、经验还无法与韩国等发展较快的国家相抗衡。

  “梅长苏”火了

  2015年中国热播剧《琅琊榜》中,梅长苏目光真挚笃定,道:“我想选你,靖王殿下。”

  这句台词一度为韩国网民津津乐道。该剧以中文原声、韩文字幕形式在韩国电视台播放,一经播出便引发观剧热潮,收视率创中华TV创始以来最高纪录。

  中华TV创办于2004年,是韩国最大的文化传媒企业之一CJ娱乐创办的全韩第一家聚焦中国文化的电视频道。其创办人、现韩中媒体研究所所长赵在九认为,中华TV是扩大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希望韩国民众能够正确认识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各个方面。”

  “了解中国就意味着开启未来。”赵在九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赵在九认为,以古装剧为代表的“中剧”在韩国人气不断上升是不争的事实。中华文明底蕴深厚,将给予创作者极为丰富瑰丽的故事背景与情感源泉,加之演员们精湛的演技、精致的画面呈现,使喜爱“中剧”的韩国观众不断增加。并且,“中剧”在其他周边国家也拥有了稳定的收视群体。

  据韩国媒体报道,2015年12月《琅琊榜》热播时,排名韩国网民网络购买单第7。韩剧每年产量不小,本土电视剧市场竞争激烈,想要跻身前十很不容易,更何况是一部外国电视剧。

  胡歌成为很多韩国女性眼中的“男神”。他在上海电视节荣获白玉兰奖后,韩国门户网站NAVER上,网民在新闻下纷纷留言为自己的“男神”获奖祝福。

  对于韩国女孩徐恩智(化名)这样的新一代而言,虽然此前听长辈说中国电视剧曾经在韩国很有影响力,但“那毕竟是过去了”。

  她迷恋上《琅琊榜》和胡歌的过程——也是绝大多数韩国民众接受中国电视剧的过程,是通过社交网络了解到这部电视剧,并通过网络渠道观看。这也是当下韩国观众看剧方式的变化——从电视端向网络端转移,无疑也给了在韩国主流电视频道难以播出的中国电视剧一个新机会。

  剧情的跌宕起伏让她备感着迷。除此之外,“胡歌身上的阳刚气息,也是在很多韩国偶像明星身上看不到的。”

  作为胡歌的狂热粉丝,她热衷于向周围的朋友推荐自己的偶像,甚至在这部剧的影响下,最终在学业上选择主攻中韩影视合作,梦想是“能够制作一部融合中韩文化精髓的电视剧,受到两国民众的欢迎”。

  《琅琊榜》电视剧的热播自然也带动了其周边产品的热卖,包括原著小说。据韩国媒体报道,《琅琊榜》原著小说的翻译权成为韩国出版行业的“兵家必争之地”。

  此前,《花千骨》在韩国热播之时,韩国网上也出现了《花千骨》小说的连载——出自网友自发翻译。众多网民纷纷跟帖对翻译“大神”表达热烈感谢、爱意,每日急不可耐地追帖。

  同样,因为收视率高,《伪装者》原著小说也将在韩国出版。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在位于韩国首尔的教保文库书店发现,书店方已经专门开辟了专柜,以销售在韩国获得一定反响的中国电视剧原著小说。

  仍存在巨大“赤字”

  除了中国电视剧在韩国受到关注,许多中国制作人也开始尝试将中国电视剧翻拍成韩国版。有消息称,《步步惊心》等韩国人比较容易接受的古装剧,以及《命中注定我爱你》等现代剧,已开始试水中韩合作。

  “据我们所知,现阶段韩国并非仅仅在引进中剧的版权,更是希望通过与中国进行合作,共同合作拍摄具有韩国色彩的中剧。”赵在九说。

  “虽然我们承认中韩电视剧合作还在试水阶段,但是毕竟中韩地缘相近,同处东亚文化圈,在文化理解上有很多共通性。这种情况下,中国电视剧中所贩卖的概念,韩国观众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他说。

  然而,不得不提的是,中国文化在韩国的传播仍然以传统文化为主,只有少数中国当代影视、文学作品能引起关注。目前韩国民众对于中国多数的婆媳剧、言情剧、都市行业剧兴趣并不大。

  影视剧的飞速发展,日渐培养了韩国观众对文化多样性的高需求和剧作质量的高要求,剧情跌宕、矛盾激化、情感真挚——这些基本诉求对外来影视作品提出了更深一步的筛选要求。

  进一步而言,韩国本土电视剧天然具有“接地气”优势,紧贴本土的社会潮流,更容易紧紧抓住韩国观众的心。

  而对于中国当代文化,有评论认为,中国还需要创建自己的具有包容性和普遍意义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体系,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获得认同、理解和共识。

  曾多年从事中国电影海外推广业务的周铁东有此感叹——“较强的文化接触意愿是影响文化认知的前提,但事实上,中国文化在海外的消费需求不高,要提高中国文化的海外认知度,就必须在文化传播诉求和消费需求上建立联结。”

  虽然目前来讲,中国对韩文化交流仍存在巨大“赤字”——“汉风”在韩国产生的影响远远低于作为大众文化的“韩流”在中国的影响力,但“汉风”的吹起,的确为中韩文化合作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一起学习汉语,吃遍中国美食”

  荧屏上的中国故事只是起点。更有趣的是,韩国“迷妹”们对一些中国明星的追捧,促使大多数没有中文基础、希望与来自中国的明星近距离接触的韩国粉丝们,索性学习起了中文。

  站在首尔街头不难发现,到处都有学习汉语的培训广告。在众多琳琅满目的知名明星代言的汉语培训机构广告中,张玉安的名字并不陌生。

  在节目《非首脑会谈》中,张玉安担任中国代表,与其他国家的代表一起讨论热点话题,并宣传本国文化。“我是通过看《非首脑会谈》节目认识张玉安的,喜欢上他虽然也有外表的因素,更主要的是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国人对本国文化的自豪。”韩国延世大学中文系学生赵美静对《瞭望东方周刊》回忆。

  她说:“当我了解到张出身于位于中国北方的辽宁鞍山以后,开始对中国南北之间的发音差异和文化差异有了浓厚的兴趣。毕竟,中国是我们研究很长时间也很难用一句话概括的——复杂而多元的国家。”

  在位于首尔钟路的PAGODA语言学院(该机构提供八国语言的教学,包括中文、英文、日文等)门前,本刊记者看到了巨大的张玉安头像,配上的标语是“和纯正中国发音的张玉安,一起学习汉语,吃遍中国美食”。

  李炫雅(化名)是PAGODA语言学院的一名客户经理,她向本刊记者侃侃而谈其新推出的汉语培训教程,而张玉安正是这家语言学院引进的“王牌讲师”,在刚刚过去的“公开课”中,200个名额曾在几小时内销售一空。

  与此同时,据国家汉办统计,韩国国内应考HSK(汉语水平考试)的考生,正在以每年近20%的速度上涨,成为除中国大陆外考生最多的地区。

  韩国名门高等学府高丽大学开设的《中国现代文化研究》课程同样火爆。该课程邀请曾在中国“BAT”文化部门工作的人士,为韩国学生讲述韩国内容与中国文化产业的结合。

  在长达1小时的演讲中,学生们毫无倦意地听着讲述者的描述,并进行提问。提问的内容从《太阳的后裔》为何火遍中国、是否见过中国的某明星这类小问题,到中韩文化相结合的优势这类庞大问题,内容广泛。

  该课程执教者李浩贤(音译)向《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表示:“原本这只是针对中国的一些文化现象进行学术探讨的课程,因为很多学生向我反映对中韩文化合作感兴趣,因此才决定邀请行业人士,为学生们进行解答。”


相关热词搜索:一轮 汉语 韩国

首页  |  协会简介  |  资格考试  |  新闻资讯  |  海外招聘  |  出国留学  |  就业案例  |  常见问答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正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626-4893 联系人:陈老师
联系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37号银丰商务大厦A座508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