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山元:年过古稀仍痴心宣传中国文化和华文教育 _ITA国际汉语教师协会
相关栏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韩山元:年过古稀仍痴心宣传中国文化和华文教育

2016-10-10 11:16:00   来源:ITA国际汉语教师协会   评论:0 点击:
韩山元先生(左)接受海南大学图书馆颁发的捐赠证书
韩山元先生(左)接受海南大学图书馆颁发的捐赠证书 

  “山叔走了。”8月上旬,新加坡媒体刊发了这条饱含情感的讣告:“山叔走了。如果在他74岁的人生旅途中曾与你擦肩,希望给你留下一些快乐。如果他曾经给你感动,也请你与人分享。”

  正在准备新加坡国庆日活动的华侨们停下手中的活计,一同深切怀念这位温和宽厚、崇德尚学的华文报人、文史学家——韩山元。远在海峡这头的海南大学教授詹长智、鲁朴等人,在得知消息之后也是长叹不断:“这是海南侨界的一大损失。”

  山叔走了。我想,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叹息和祝福伴他去往极乐,是因为他终其一生,执拗地向着故乡的方向,用一步一个坚实的脚印诠释了“爱国爱乡”的真正涵义。

  海的那边才是家

  没能料到,此生与韩先生仅有一面之缘。

  2013年5月,他借回乡祭祖之机,第3次向海南省博物馆捐赠了《南支派遣军》画册及“新加坡军港区琼崖同乡会互助部会员卡”两件文物,这对研究侵华日军当时在华南地区包括海南的历史状况,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我到他下榻的酒店拜访,彼时情景还历历在目——韩先生戴着大框眼镜,颇有学者之风:“我要一杯咖啡,加奶、加糖。”原以为,会友谈天时有一杯醇香的咖啡做伴,是多年南洋生活给他留下的印记,后来才懂得,谈及那般身世对任何人而言都非易事,一缕温热多少能够带来些许安慰。

  早在1938年底,韩先生的父亲就远赴南洋,经由新加坡至马来亚半岛谋生。1942年,日军占领新马,韩先生在马来亚半岛出生。日本投降后,韩家便举家迁往新加坡,自此扎下根来。

  但是,在此期间,日寇也侵入了海南岛。韩先生的二叔加入了抗日游击队,却不幸被日军抓捕,捆绑在村里的大树上,用刺刀一刀一刀刺得血流如注。韩先生的奶奶不顾一切冲向前去,最终与儿子一同被日寇用军靴、枪柄踢打、撞击至死。

  韩先生说起此事,声音有些颤抖:“直到几十年后,父亲带着我们回家探亲时,奶奶和二叔的尸骨仍然没能找到。80多岁的父亲捧着乡土哭得像个小孩。他说,妈妈,不中用的孩子回家了……”

  他知道,父亲爱着留在故乡的亲人,更爱着这片牵挂了半生的土地。给他和3个兄弟分别取名“山”“川”“永”“壮”,就是父亲对祖国的美好祝福。毕竟,海的那边才是家。

  韩先生的妻弟郑庭锦告诉记者,正是受到父亲的影响,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韩先生就积极参与到反对新加坡取消华文教育的学生运动中去。

  想为家乡做点事

  上个世纪80年代,韩先生及其同仁又开始活跃起来,向《南华早报》供稿以维持生计。再后来,韩先生就正式到《联合早报》任职,从此以媒体人的身份,在新加坡宣传中国文化和华文教育,为两地文化交流活动牵线搭桥。

  巧的是,韩先生就职不久,就碰上了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借由这个机缘,时隔数十年后他再次回到了家乡。

  那次寻亲之旅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撰写的稿件《八方风雨汇琼州 十万大军下海南》,在《参考消息》上以两个整版的篇幅发出,在中国乃至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琼侨对这样别开生面的新闻报道感到心潮澎湃,还有不少人拎上皮箱就准备回乡干事创业。

  郑庭锦记得韩先生那次返乡的一个细节:当时,文昌各个村镇还没有路牌,韩先生与他找了很久,才在一个土窑后面找着了回祖屋的路。韩先生马上想到,侨胞回乡寻亲,路牌的建设很关键。于是,他带动多方一同倡议,终于为家乡的道路装上了路牌。

  后来,韩先生回乡的次数明显增加,每次回到家乡,都要按母亲列好的“清单”,挨个给亲戚朋友发点生活补助金。此外,他还根据父亲遗愿,将其骨灰挪到爷爷的墓旁下葬,并以父亲的名义向文昌中学捐资5万元。至今,学校里还有以其父姓名命名的教室。

  即便如此,只要有人感念韩先生的慷慨,他便说:“我不是一个生意人,没办法给家乡带来多少物质上的帮助,就想着多用知识来回馈家乡。”而这句话并非虚言,几十年间,他多次往来新加坡与中国之间,为厦门大学、暨南大学、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师生演讲,同时多次向博物馆捐赠他在海外辛苦收集而来的日军侵华铁证。

  郑庭锦透露,韩先生一直有个心愿,就是能在海南省博物馆里专门开设一个“华侨馆”,用于陈列侨胞文化的史料和文物。可惜的是,他最终没能亲手促成此事。

  金子般的赤子之心

  詹长智也曾代表海南大学海南历史文化研究基地邀请韩先生,以华侨在日军侵琼史上发挥的作用为主题来琼开办讲座。

  “韩先生欣然应允,并且很快从新加坡过来履行承诺。”令詹长智更为感动的是,韩先生为讲好这堂讲座费了不少功夫,不仅回到祖居地采访亲历者,还到海南大学图书馆查阅史料,力求做到思想倾向性与历史真实性的有机统一,“正因如此,韩先生的讲座才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但又处处体现着他对历史问题的深刻思考。”

  不得不提的是,韩先生每次回国讲座都是自付路费,不要酬金,也不愿意惊动无关人员。只要讲座地点设在海南,他都借住在郑庭锦的家中,随身的行李除去必要的换洗衣物,就是一只塞满书籍的旧书箱,此外再不多提。

  “我在国内时间比他长得多,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远不及他。”郑庭锦颇为感慨,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韩先生是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他在退休之后,还去往厦门大学历史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这样的年纪还要频繁往来于新加坡和厦门之间,若不是真有这样一颗爱国、好学之心,是万万做不到的。”

  他无法停下脚步,只能不断充实自己,再把自己的所有尽数交到年轻人手上。因为他这一生最大的忧虑,就是侨三代、侨四代不再认同故乡的文化、故乡的人。

  许多在新加坡听过韩先生讲课的华侨后代,都会对他在授课中频频提及的祖国产生浓厚兴趣。于是,韩先生便应学生需求,分批组织他们到中国游学,更多地亲近祖居地。今年3月,病重的他还不惜抱病行军,带队游历了云南等地。郑庭锦说,当时,韩先生已经病得提不动箱子了,全靠夫人陪伴扶持才能坚持完成这趟旅程。

  与韩先生有着多年交往的海南作家鲁朴女士,得知韩先生仙逝的消息让她倍感伤怀。她与韩先生两年前的约定此刻变成泡影:鲁朴一直坚持的华侨华人口述历史得到韩先生多年的支持,本来已经计划好今年10月到新加坡开启琼籍华侨的系列采访,采访人物与提纲均已拟好,并得到韩先生的认可,未曾料想,抱病仍奔走在新加坡和中国之间的韩先生撒手而去,令人扼腕叹息!随着韩先生生命的远去,他也带走一部丰富多彩的人生记忆,给海南华侨研究领域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

  春蚕到死丝方尽。山叔走了,带走许多的叹息和祝福。可是山叔来过,留下了金子般的赤子之心。


相关热词搜索:韩山 新加坡 华文教育
下一篇:最后一页

首页  |  协会简介  |  资格考试  |  新闻资讯  |  海外招聘  |  出国留学  |  就业案例  |  常见问答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正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626-4893 联系人:陈老师
联系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37号银丰商务大厦A座508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