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华人感慨家乡发展速度快 想让孩子说汉语_ITA国际汉语教师协会
相关栏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印尼华人感慨家乡发展速度快 想让孩子说汉语

2017-05-04 17:03:00   来源:ITA国际汉语教师协会   评论:0 点击:
中国侨网江门籍海外华人青年回乡寻根。(受访者供图)
江门籍海外华人青年回乡寻根。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首倡之地的印度尼西亚,也是海外华侨华人最多的地区。早在唐代,广东、福建沿海地区就有人下南洋到印度尼西亚谋生,而清朝末期更是迎来下南洋高峰。当地侨领告诉记者,印尼华人已有2000万左右。

  连日来,羊城晚报走进“一带一路”全媒体海外行采访团队,广泛接触各阶层的华人,发现他们已是海外华人二代、三代乃至四代,很多人的文化认同仍然属于中华文化。“这是我们的根,要一代一代传下去,也很愿意做‘一带一路’建设的桥梁。”

  乡情 “爸爸带你去看我们的故乡”

  47岁的谭凯议,已是印尼华人第三代。他跟姐姐都出生在印度尼西亚一个小城市,距离首都雅加达60公里左右。虽然没有出生在中国大陆,但问起他的家乡是哪,谭凯议首先说的是江门新会双水。“我爷爷是江门新会双水,我外公也是新会双水。”

  1994年,他24岁那年,他的父亲带他第一次回中国大陆,回新会双水探亲。“爸爸跟我说,带我去看一看故乡。”其实,谭凯议的父亲也不是在中国大陆出生,而是在印尼出生。“不过从小,父亲就一遍又一遍告诉我,我们的家乡在新会。”

  “爷爷18岁的时候下南洋,那时候刚结婚3个月,带着奶奶一起过来。爷爷在世的时候告诉我说,那时候真的很苦,坐船坐了5个月才到印尼。”谭凯议的父亲今年已经81岁高龄,如果出去旅游,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中国大陆。

  跟当时很多下南洋的新会人一样,谭凯议的爷爷也是做木匠,谭凯议的父亲也是做木匠。后来,谭凯议自己也开过家具厂,如今是开了一间300多平方米的店,卖的还是家具。凭着勤奋、吃苦,经过一代代发展,华人家庭环境持续好转,不变的是“根在五邑”的乡情。

  跟谭凯议一样,李智明同样祖籍江门新会。他说,1942年,父亲带着一家人来到印尼发展。尽管他在印尼长大,但受父母言传身教,成长过程中一直深受中华文化影响。每逢清明节,父亲都会抽空回乡祭祖。端午、中秋、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家里就如国内一样过节没有差别。

  父亲过世后安葬在印尼,但清明节祭祖的习惯还是没有改变。每年清明,李智明在印尼拜祭父亲后,都会回到江门拜祭祖先。“我的根在广东江门,这是谁都无法改变的事实。”他称,每个海外华人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自己的祖先。

  自豪 “家乡变化太快了、太好了”

  76岁的谭柏叶,是印尼广东社团联合总会总主席,是知名侨领。上个世纪30年代,他的爷爷背井离乡,从江门到印尼谋生,安定之后才把妻子、儿子接到印尼。“我父亲10多岁才到印尼,后来17岁又回国结婚,我有一个大姐还是国内出生的,但我和弟弟妹妹都是在印尼出生。”

  1972年,谭柏叶31岁时,第一次回中国大陆,到江门新会探亲。“那时候,中国大陆跟印尼没法比,印尼更加发达,没想到短短几十年,就完全变了。如今,中国大陆的发展,已经完全超过印尼了。这让我们海外华人特别自豪和骄傲。”

  谭柏叶告诉记者,印尼华人年轻一代,对中国大陆很陌生,也缺乏了解。所以,他经常组织考察团,让年轻一代有机会回去看看故乡。“我去年就带了7个孙子孙女回新会乡下,让他们看看家乡。年轻人只要回去看一看,回来就会改观,为家乡骄傲和自豪。”

  1994年第一次回国时,谭凯议的印象也不太好。他从广州回新会乡下,花了一整天的时间。“记得过河,还要坐轮渡。”但十年后的2004年,他再次回中国,感觉就很不一样了。“以前,乡亲骑的都是自行车,后来是摩托车,现在都是开小汽车了。”

  记者接触的华人年轻一代,多数都感叹家乡的变化速度。李智明就说,每次到江门市都感觉到明显的变化,小乡道变成了宽畅大道,路边的瓦房变成高楼大厦,市里公园林立。不是有亲戚带路,完全不认识路了。“发展速度太惊人了。”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在印尼采访年轻一代华人。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在印尼采访年轻一代华人。

  传承 “想让孩子回大陆上大学”

  李智明说,自从父亲过世后,哥哥姐姐信奉西方文化,他坚持东方文化,双方曾在处理某些问题上出现冲突。现在,他学习父亲的方法,把孩子送到华语学校学汉语,一周只上一堂英语课、一堂印尼课,平时让孩子跟着自己学习文化习俗,希望孩子把中华文化传承下去。

  “很多华人的后代都不认识汉字,是个风险信号。”李智明告诉记者,历史上,印尼一度禁止华校、华社、华媒,导致现在第四、第五代能够说汉语的实在太少了,中华文化面临断层的问题,所以华人社团都在想各种办法,让更多华人有机会学习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传承下去。

  谭凯议就会说中文,但不会看。“我的中文不好,说得不好,因为我上学那时候,没有华文学校。”他的中文,都是在家里跟妈妈学的。事实上,谭凯议的同龄人,很多都不太会说华语。不过,谭凯议的3个小孩,现在都在三语学校读书。

  他告诉记者,现在的政策好了,小孩可以学华语。“不过时间太少了,一个礼拜才一天华语课。所以孩子会一点点华语,但还是不太好。”去年,他领着10个小朋友,回江门参加广肇总会与五邑大学合作的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他的13岁女儿是其中一员。

  “就像我父亲带我回故乡一样,我也要带我的孩子回故乡看看。”谭凯议说,“孩子去了一趟江门,感觉很高兴、很兴奋。一共10天的时间,体验了很多传统文化,像武术、舞龙、舞狮。”如今,他大女儿已经读初中了,他希望她能学好中文,以后有机会回中国大陆读大学。

海外华人青年表演舞龙舞狮。受访者供图
海外华人青年表演舞龙舞狮。(受访者供图)

  发展 “一带一路”让联系更紧密

  2013年,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在印度尼西亚首倡。2015年年中,印度尼西亚开始对中国公民实施免签证,中国与印尼之间的往来越来越密切。在雅加达开酒店的广东籍华人张锦泉,就明显感觉到来自中国大陆的客人越来越多,有时酒店住的基本都是中国大陆去的,夹杂着各地口音,让人觉得仿佛身在中国大陆。

  而最近几年,印尼华人回中国大陆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印尼华人谭凯议就告诉记者,他以前可能隔几年才回一趟大陆,但最近三年,每年至少回大陆一趟。“去年就回了两趟,每次都待了10多天。”

  能讲一口流利汉语的李智明说,最近三年,差不多每年都要回去两三趟。他说,要感谢父亲的远见,父亲从小就把他送到新加坡华夏学校学汉语,回到家中也讲汉语和江门话。到大学毕业后,他到华南师范大学进修汉语,“让我与大陆客商交流毫无障碍。”

  从事金融行业的广东籍印尼华人甄俊任告诉记者,“现在往来中国大陆,飞机很方便,不像以前还需要坐船。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对我们印尼华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是一个福音,让我们与故乡联系更紧密了。”

  印尼多位广东籍华社领袖不约而同地告诉记者,“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特别好的做法,对中国和印尼都是双赢。谭柏叶就告诉记者:“我们非常希望能做‘一带一路’的桥梁,与大陆的企业合作,让中国好产品在印尼开拓市场,把印尼好的资源推介到中国大陆。”

  像去年9月,谭柏叶所领导的广肇总会,就与江门市合作,在雅加达举行了以“畅聚雅加达,共享‘一带一路’新机遇”为主题的第五届世界江门青年大会,吸引1800多人参加。这是江门市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举办的一次规模大、规格高、影响广、成效好的外访活动,也是江门市有史以来组团赴海外开展对外交流和经贸合作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一次大型活动。


相关热词搜索:印尼 汉语 速度快
下一篇:最后一页

首页  |  协会简介  |  资格考试  |  新闻资讯  |  海外招聘  |  出国留学  |  就业案例  |  常见问答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正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371-55626489  联系人:陈老师
联系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37号银丰商务大厦A座508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