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汉学家孟娜:我努力让更多学生爱上中国_ITA国际汉语教师协会
相关栏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伊朗汉学家孟娜:我努力让更多学生爱上中国

2015-07-18 15:29:00   来源:ITA国际汉语教师协会   评论:0 点击:
伊朗汉学家孟娜:我努力让更多学生爱上中国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热,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的各国的文化交流越来越紧密。伊朗作为古丝绸之路重要的枢纽国备受关注,中伊两国在政治、经济、贸易和文化等合作迅速扩大。然而在伊朗能够胜任汉语工作的人可谓杯水车薪,在这种背景下对汉语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了解伊朗语境下的汉语教育以及汉学家眼中的中国文化,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了2015“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学者孟娜。
  青年汉学家孟娜来自伊朗德黑兰,爱笑,健谈,以“老北京”人自居,对中国有着一种独特的情结。她谈到,只要离开中国一段时间,就会非常想念中国。每年寒暑假都会来到中国度假,以解相思之情。她是伊朗第一批学习汉语的学生,十多年后,她成了一名从事伊朗汉语教学的老师。她热爱自己的工作,努力把自己对中国的热情传递给学生,作为汉语系主任和老师,她希望把德黑兰阿拉姆(Allameh Tabtabayi)大学的汉语系变成伊朗甚至中东地区最强的教育基地……
  “我是‘老北京’人”
  在2015“青年汉学研修计划”开班仪式上,孟娜介绍到自己是一个“老北京人”。因为她在北京上了七年学,深谙老北京文化;在中国待了近十年时间,对中国有种独特的情结。而回顾学习汉语的初衷,孟娜说到:“伊朗有个思想家曾经说过,如果要想成功,就得走别人没走过的路。当时我发现汉语是一个新的专业,所以就选择了它”。然而正是这句话恰恰改变了孟娜的生活轨迹,使她从最初对汉语无感到成为汉语教学从业者。1996年,孟娜就读国立沙希迪-比赫什体大学汉语系。这是伊朗第一所开办汉语系的学校,1996年为招生第一年。由于处于初创时期和缺乏经验,规模比较小,师资力量也极度匮乏。“因为是第一批,非常缺老师,系里就请了当时在本校留学的华人来教我们汉语。”虽然教学模式不够规范,这种师生关系给她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也让她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老师非常热情,教学非常有趣,为人热情,和学生关系很好。而在伊朗,大多老师教学都比较严谨,教完课就走了,很少和同学交流,而且课外活动也很少。后来,到了中国,我也确实感觉到这边的师生关系很好”,孟娜说。不仅是教学内容,还有老师的态度吸引孟娜去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
  在伊朗本科毕业后,孟娜被委派到中国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2002年进入北大,4年硕士,3年博士,孟娜在北大度过了7年校园生活。也许是因为中国的风土人情,也许是因为中国的独特文化,在北大毕业后,孟娜就不想再回到伊朗,中国于她而言是第二故乡。她用埃及的一个故事自喻,“有个埃及的故事里面写道,每个喝过尼尔河水的人,就不能离开尼尔河超过一个月。对我来说,每个喝过黄河水的人,就不能离开黄河超过一个月。我如果回国一个月,就特别想回中国。可能是这里的风水和我的八字正好相配吧。”正因为如此,毕业之后孟娜就做好定居中国的打算了。毕业之后不久她就生了小孩,她也搬到上海和先生一起生活。白天照顾孩子,晚上做研究、翻译、编辑词典等。“如果两年前没有收到伊朗德黑兰Allameh Tabtabayi大学的邀请,我应该都不会离开这儿了。”
  两年前,黑兰Allameh Tabtabayi大学新开设了一个汉语系,邀请孟娜担任汉语系主任和汉语老师。虽然舍不得离开,但收到邀请后,孟娜感觉自己有一种使命和天意,觉得应该回国支持伊朗的汉语教育。于是她和丈夫便离开了中国,丈夫也将公司在上海的重心转移到了伊朗。为了能够常“回家”看看,他们保留了在上海的房子。“我在国内工作很忙,根本没有时间享受生活,只要一有时间,我便会回中国度假。应该说,我工作在伊朗,度假在中国。”每年寒暑假,作为老师的孟娜都会回到上海的家,中国便成了她旅游度假的首选。
  “中国有着和我们国家大相径庭的文化,这些文化特色吸引着我。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为历史遗迹,黄鹤楼现在依然保留着。这些文化因素让我很感动。而在伊朗,由于多次发生战乱,这些古代的历史名胜遗迹都摧毁了。”孟娜说。而中国文化中的“和”文化和“斗争”文化也深深吸引着她,“中国很少主动攻击别国,但是别国攻击它时,它又会奋起反抗。这些精神帮助中国保留它的统一性和主要文化因素。我认为这就是文明。”
  伊朗语境下的汉语教育
  “在伊朗,学生报考大学填报志愿时,在开设的语言类专业中,汉语可能是最后的选择。因为对于报考来说,如果没有足够教学条件和物质基础,学生是不会考虑这个专业的”,孟娜说。虽然如此,孟娜并不认为汉语是“冷门”专业,她相信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局面都会改变的。但目前,在伊朗的汉语教育面临着师资力量的缺乏,图书资料匮乏,投入资金不足,师资队伍流动性大等问题。
  在古代,汉语在伊朗的教学与传播非常匮乏,除了元明时期极个别学者跟随中国人学习汉语外,在古代未发现波斯官方或民间开展过规模系统的汉语教学。直到1997(1996年招收第一批学生)年时,为了满足伊中两国日益密切的政治、经济、贸易、科技和文化交流的需要,伊朗政府才在首都德黑兰北郊的国立沙希迪-比赫什体大学(Shahidi Beheshti University)人文学院正式开办了伊朗高校唯一的一个汉语系,填补了伊朗高校无汉语教学的空白。而直到2011年,学校才有一名从中国留学归来获得汉语言文学硕士学位的专职本土女教师和一名从伊朗外交部聘请的兼职汉语中年教师。由于师资不足,平时学校就聘请在伊朗留学、访问进修或工作的中国人兼职任教。
  目前,伊朗的汉语教育已经有19年的历史了,在伊朗本国仅有四所大学设立了汉语系,但是能够保持每年或隔年招生的却只有国立沙希迪-比赫什体大学。规模小、缺乏好的老师和图书教材使得伊朗的汉语系发展举步维艰。“而且即使学习了汉语的学生,未来愿意从事汉语教育的人也非常少。比如,伊朗高教部委为了能够培养汉语师资力量,委派了一些优秀的学生来中国学习,但是后来回国教书的很少,大多留在中国去做生意了”,孟娜说。
  古代“丝绸之路”是伊朗与中国交往的最重要纽带之一,同时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2000多年前,伊朗也成为了中西“丝绸之路”的枢纽。唐宋时期,波斯古代的宗教、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沿着丝绸古道络绎东来华夏,中国精美绝伦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也源源不断地逶迤西去。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热,中伊两国政治、经济、贸易和科技合作的迅速扩大。然而伊朗能够胜任汉语研究、翻译和交流的人可谓杯水车薪。例如,伊朗外交部有一位上世纪70年代初曾在北京大学留学的汉语资深首席翻译,已年近古稀,因无人接替,超期服役。
  在这种背景下,对于担任汉语系主任和汉语教师的孟娜来说,“感觉责任重大,面临的压力也很大,问题也很多。大家现在都知道学习汉语非常重要,但是任何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会慢慢变好的。”
  对于接下来的汉语教育规划,孟娜谈到将会和上海外国语学校签订合作备忘录,互相派送老师支教、提供教材和分享教育资源。“我非常热爱中国,我希望我可以把这种感情传递给我的学生。我主要从文化和文明的知识方面引入教学,偶尔教材里提到名胜古迹,我也会给他们看照片加强他们的兴趣,现在我的学生对中国都有着浓浓的兴趣”,孟娜说。
相关热词搜索:伊朗 汉学家 中国

首页  |  协会简介  |  资格考试  |  新闻资讯  |  海外招聘  |  出国留学  |  就业案例  |  常见问答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正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0371-55626489  联系人:陈老师
联系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37号银丰商务大厦A座508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