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姐妹花”拍档教汉语:让马来人爱上中华文化_ITA国际汉语教师协会
相关栏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马来西亚“姐妹花”拍档教汉语:让马来人爱上中华文化

2016-09-29 17:12:00   来源:ITA国际汉语教师协会   评论:0 点击:
感情深厚的艾伊娜和吕采娟(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艾伊娜(右一)自学制作灯笼,再传授给学生。(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中国侨网9月29日电 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报道,毕业于马大中文系的吕采娟,偶然间进入国家公共行政学院教中文,却从此扛起文化交流的使命,让更多马来西亚人领略中华文化的奥妙。    目前在吉中骂莫玛拉工艺大学担任高级讲师的吕采娟,与另一位高级讲师艾伊娜博士,在校内积极推动华文学会活动,会员大概400人左右。    她笑说,当面对十几二十几岁的青年时,并没有要求他们写中文字、讲深奥的华语,而是希望他们更了解中华历史和传统文化。    教学生中文 从象形字开始     刚过去的中秋节,她们俩率领该校逾10名大学生到大年二街,除了设置摊格展出中华剪纸艺术及用红包封制作灯笼,也派6支队伍参加中秋嘉年华的“才艺比赛”,向大家展示他们热爱中华文化的态度。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艾伊娜在台上朗诵李白的《静夜思》时,虽然发音并不是十分标准,但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吕采娟说,玛拉工艺大学的学生可在副修选课时,选修中文学分,而多数友族学生都是在这一刻才开始接触中文。    他们在学中文方面犹如幼儿园学生般,得一步一步慢慢学习。为此,她必须构思最好的备课,让他们更容易吸收。    “我希望他们能领略中文字的含义,所以在教学时以图片让他们认字,以古老的象形字来教学,或教他们说些‘我爱你’、‘你好’,然后鼓励他们多讲、多问。”    她说,学生们在大学的相关考试,获准以拼音作答。    盼中华文化扎根脑海    她不奢望学生毕业后,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因为她了解当他们踏出校门后,就失去了讲中文的环境,肯定会生疏。但她期望中华文化的理念和友善,能在他们脑海里扎根和代代相传。    “来上课的孩子,我会先要求他们懂得礼义廉耻,上课要准时、见到长辈要问好,再通过各节日活动如剪纸、用红包封制作灯笼、歌唱、话剧、舞蹈等,让他们沐浴在文化氛围当中。”    她强调,国家团结和融洽,源自各族间的互相尊重,而互相尊重的第一步便是从文化开始,只要互相了解双方的文化和禁忌,她相信未来各族间的关系会更亲密。    “优秀的中华文化应该发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是几天或几年便结束的学习道路。”    吕采娟艾伊娜互补不足    谈起她的好拍档艾伊娜,吕采娟说,其实她们的情谊建立于14年前,当时她首次转到彭亨的玛拉工艺大学分校教书。    她说,艾伊娜没有受过华文教育,直到2002年进入彭亨玛拉工艺大学分校读书时选修了她负责的中文课,俩人因此结缘。后来机缘巧合,她们俩在2008年在吉中骂莫同一所大学当同事。    她说,她和艾伊娜有共同的嗜好,热爱中华文化,今年7月一起到中国辽宁省的沈阳师范大学进行学术与文化交流,得益不少。    “我们为了互补不足,她跟我说中文,我跟她说马来文,说真的,我的马来文因此进步神速。”    除了语文上的交流,在活动上,艾伊娜善于规划,在吕采娟提出种种活动主题后,即扮演推进事务的角色。在姐妹花的努力下,各种工作已见效果,华社也已渐知骂莫玛拉工艺大学里有华文学会,有了一班会说中文的马来人。    艾伊娜:若能再选择 会读华校     “学了中文这么久,我最开心的,是华裔朋友听得懂我的中文。”    来自登嘉楼的艾伊娜说,她小时候因住家距离市区较远,加上家境不允许,她没有机会到华小上课,但一直觉得汉字很漂亮。因此,升上工艺大学时毫无悬念选修中文。    她说,以前学校有预算,她们还曾组团到商业区,要求学生以中文跟华裔商家购物,拍下短片作为其中一项功课。这过程很愉快,学生也曾向她反映,当他们以中文与华裔沟通,双方的距离便不再遥远了。    艾伊娜的父亲是司机,母亲是家庭主妇,他们从未因女儿热爱中文而有微言,而艾伊娜的表妹受中文教育,则一直让她十分羡慕。    她说:“若有机会再次选择,我也会选择到华校就读。”    在学习中文路上,伊娜一直努力不懈,也是学生的最佳榜样。为了学生,她看书及上网学习制作灯笼,也到中国旅游,参与短期课程,不断自我提升,然后把所学所得传授给当地大学生。
感情深厚的艾伊娜和吕采娟
感情深厚的艾伊娜和吕采娟(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艾伊娜(右一)自学制作灯笼,再传授给学生。(马来西亚《星洲日报》)  中国侨网9月29日电 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报道,毕业于马大中文系的吕采娟,偶然间进入国家公共行政学院教中文,却从此扛起文化交流的使命,让更多马来西亚人领略中华文化的奥妙。    目前在吉中骂莫玛拉工艺大学担任高级讲师的吕采娟,与另一位高级讲师艾伊娜博士,在校内积极推动华文学会活动,会员大概400人左右。    她笑说,当面对十几二十几岁的青年时,并没有要求他们写中文字、讲深奥的华语,而是希望他们更了解中华历史和传统文化。    教学生中文 从象形字开始     刚过去的中秋节,她们俩率领该校逾10名大学生到大年二街,除了设置摊格展出中华剪纸艺术及用红包封制作灯笼,也派6支队伍参加中秋嘉年华的“才艺比赛”,向大家展示他们热爱中华文化的态度。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艾伊娜在台上朗诵李白的《静夜思》时,虽然发音并不是十分标准,但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吕采娟说,玛拉工艺大学的学生可在副修选课时,选修中文学分,而多数友族学生都是在这一刻才开始接触中文。    他们在学中文方面犹如幼儿园学生般,得一步一步慢慢学习。为此,她必须构思最好的备课,让他们更容易吸收。    “我希望他们能领略中文字的含义,所以在教学时以图片让他们认字,以古老的象形字来教学,或教他们说些‘我爱你’、‘你好’,然后鼓励他们多讲、多问。”    她说,学生们在大学的相关考试,获准以拼音作答。    盼中华文化扎根脑海    她不奢望学生毕业后,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因为她了解当他们踏出校门后,就失去了讲中文的环境,肯定会生疏。但她期望中华文化的理念和友善,能在他们脑海里扎根和代代相传。    “来上课的孩子,我会先要求他们懂得礼义廉耻,上课要准时、见到长辈要问好,再通过各节日活动如剪纸、用红包封制作灯笼、歌唱、话剧、舞蹈等,让他们沐浴在文化氛围当中。”    她强调,国家团结和融洽,源自各族间的互相尊重,而互相尊重的第一步便是从文化开始,只要互相了解双方的文化和禁忌,她相信未来各族间的关系会更亲密。    “优秀的中华文化应该发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是几天或几年便结束的学习道路。”    吕采娟艾伊娜互补不足    谈起她的好拍档艾伊娜,吕采娟说,其实她们的情谊建立于14年前,当时她首次转到彭亨的玛拉工艺大学分校教书。    她说,艾伊娜没有受过华文教育,直到2002年进入彭亨玛拉工艺大学分校读书时选修了她负责的中文课,俩人因此结缘。后来机缘巧合,她们俩在2008年在吉中骂莫同一所大学当同事。    她说,她和艾伊娜有共同的嗜好,热爱中华文化,今年7月一起到中国辽宁省的沈阳师范大学进行学术与文化交流,得益不少。    “我们为了互补不足,她跟我说中文,我跟她说马来文,说真的,我的马来文因此进步神速。”    除了语文上的交流,在活动上,艾伊娜善于规划,在吕采娟提出种种活动主题后,即扮演推进事务的角色。在姐妹花的努力下,各种工作已见效果,华社也已渐知骂莫玛拉工艺大学里有华文学会,有了一班会说中文的马来人。    艾伊娜:若能再选择 会读华校     “学了中文这么久,我最开心的,是华裔朋友听得懂我的中文。”    来自登嘉楼的艾伊娜说,她小时候因住家距离市区较远,加上家境不允许,她没有机会到华小上课,但一直觉得汉字很漂亮。因此,升上工艺大学时毫无悬念选修中文。    她说,以前学校有预算,她们还曾组团到商业区,要求学生以中文跟华裔商家购物,拍下短片作为其中一项功课。这过程很愉快,学生也曾向她反映,当他们以中文与华裔沟通,双方的距离便不再遥远了。    艾伊娜的父亲是司机,母亲是家庭主妇,他们从未因女儿热爱中文而有微言,而艾伊娜的表妹受中文教育,则一直让她十分羡慕。    她说:“若有机会再次选择,我也会选择到华校就读。”    在学习中文路上,伊娜一直努力不懈,也是学生的最佳榜样。为了学生,她看书及上网学习制作灯笼,也到中国旅游,参与短期课程,不断自我提升,然后把所学所得传授给当地大学生。
艾伊娜(右一)自学制作灯笼,再传授给学生。

  据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报道,毕业于马大中文系的吕采娟,偶然间进入国家公共行政学院教中文,却从此扛起文化交流的使命,让更多马来西亚人领略中华文化的奥妙。

  目前在吉中骂莫玛拉工艺大学担任高级讲师的吕采娟,与另一位高级讲师艾伊娜博士,在校内积极推动华文学会活动,会员大概400人左右。

  她笑说,当面对十几二十几岁的青年时,并没有要求他们写中文字、讲深奥的华语,而是希望他们更了解中华历史和传统文化。

  教学生中文 从象形字开始

  刚过去的中秋节,她们俩率领该校逾10名大学生到大年二街,除了设置摊格展出中华剪纸艺术及用红包封制作灯笼,也派6支队伍参加中秋嘉年华的“才艺比赛”,向大家展示他们热爱中华文化的态度。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艾伊娜在台上朗诵李白的《静夜思》时,虽然发音并不是十分标准,但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吕采娟说,玛拉工艺大学的学生可在副修选课时,选修中文学分,而多数友族学生都是在这一刻才开始接触中文。

  他们在学中文方面犹如幼儿园学生般,得一步一步慢慢学习。为此,她必须构思最好的备课,让他们更容易吸收。

  “我希望他们能领略中文字的含义,所以在教学时以图片让他们认字,以古老的象形字来教学,或教他们说些‘我爱你’、‘你好’,然后鼓励他们多讲、多问。”

  她说,学生们在大学的相关考试,获准以拼音作答。

  盼中华文化扎根脑海

  她不奢望学生毕业后,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因为她了解当他们踏出校门后,就失去了讲中文的环境,肯定会生疏。但她期望中华文化的理念和友善,能在他们脑海里扎根和代代相传。

  “来上课的孩子,我会先要求他们懂得礼义廉耻,上课要准时、见到长辈要问好,再通过各节日活动如剪纸、用红包封制作灯笼、歌唱、话剧、舞蹈等,让他们沐浴在文化氛围当中。”

  她强调,国家团结和融洽,源自各族间的互相尊重,而互相尊重的第一步便是从文化开始,只要互相了解双方的文化和禁忌,她相信未来各族间的关系会更亲密。

  “优秀的中华文化应该发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是几天或几年便结束的学习道路。”

  吕采娟艾伊娜互补不足

  谈起她的好拍档艾伊娜,吕采娟说,其实她们的情谊建立于14年前,当时她首次转到彭亨的玛拉工艺大学分校教书。

  她说,艾伊娜没有受过华文教育,直到2002年进入彭亨玛拉工艺大学分校读书时选修了她负责的中文课,俩人因此结缘。后来机缘巧合,她们俩在2008年在吉中骂莫同一所大学当同事。

  她说,她和艾伊娜有共同的嗜好,热爱中华文化,今年7月一起到中国辽宁省的沈阳师范大学进行学术与文化交流,得益不少。

  “我们为了互补不足,她跟我说中文,我跟她说马来文,说真的,我的马来文因此进步神速。”

  除了语文上的交流,在活动上,艾伊娜善于规划,在吕采娟提出种种活动主题后,即扮演推进事务的角色。在姐妹花的努力下,各种工作已见效果,华社也已渐知骂莫玛拉工艺大学里有华文学会,有了一班会说中文的马来人。

  艾伊娜:若能再选择 会读华校

  “学了中文这么久,我最开心的,是华裔朋友听得懂我的中文。”

  来自登嘉楼的艾伊娜说,她小时候因住家距离市区较远,加上家境不允许,她没有机会到华小上课,但一直觉得汉字很漂亮。因此,升上工艺大学时毫无悬念选修中文。

  她说,以前学校有预算,她们还曾组团到商业区,要求学生以中文跟华裔商家购物,拍下短片作为其中一项功课。这过程很愉快,学生也曾向她反映,当他们以中文与华裔沟通,双方的距离便不再遥远了。

  艾伊娜的父亲是司机,母亲是家庭主妇,他们从未因女儿热爱中文而有微言,而艾伊娜的表妹受中文教育,则一直让她十分羡慕。

  她说:“若有机会再次选择,我也会选择到华校就读。”

  在学习中文路上,伊娜一直努力不懈,也是学生的最佳榜样。为了学生,她看书及上网学习制作灯笼,也到中国旅游,参与短期课程,不断自我提升,然后把所学所得传授给当地大学生。


相关热词搜索:马来西亚 中华文化

首页  |  协会简介  |  资格考试  |  新闻资讯  |  海外招聘  |  出国留学  |  就业案例  |  常见问答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 河南正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400-626-4893 联系人:陈老师
联系地址: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37号银丰商务大厦A座508室